2014年煤矿安全规程之测风员操作规程
测风员操作规程(2013年修改版)
测风员安全操作规程指南
一、 上岗条件:
一、 上岗条件:
一、适用范围
第1条 测风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安全技术工种操作资格证后,持证上岗。
第1条 测风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安全技术工种操作资格证后,持证上岗。
第1条 本操作规程适用于全国各类煤矿的测风员。
第2条 测风员需要掌握以下知识:
第2条 测风员需要掌握以下知识:
第2条 测风员应完成下列工作:
1、《煤矿安全规程》有关风量、气体浓度、温度以及对测风的规定。
1、《煤矿安全规程》有关风量、气体浓度、温度以及对测风的规定。
1、定期测定矿井风量、风压、漏风量。
2、所有风表和其他仪器的性能、参数。
2、所有风表和其他仪器的性能、参数。
2、测定矿井各用风地点的风量,及时提出风量调整方案。
3、熟悉矿井通风系统,掌握各用风地点所需风量。
3、熟悉矿井通风系统,掌握各用风地点所需风量。
3、测定矿井各用地点的温度、湿度、所需检测气体的浓度。
4、熟悉测风方法、过程、注意事项。
4、熟悉测风方法、过程、注意事项。
4、及时准确填报通风报表和各种记录。
5、掌握测定瓦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气体浓度的方法。
5、掌握测定瓦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气体浓度的方法。
5、计算矿井通风参数:有效风量率、外部漏风率、等积孔等。
6、掌握测定局部通风机风量、风压的方法。
6、掌握测定局部通风机风量、风压的方法。
6、检测各用风地点的配风是否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7、掌握测定井下某一工作区域的气候条件(即温度、湿度、风速等)的方法。
7、掌握测定井下某一工作区域的气候条件(即温度、湿度、风速等)的方法。
7、在进行瓦斯等级鉴定、反风演习等工作时,测定有关参数和做好资料汇总工作。
8、掌握测量井巷的点压力(静压、速压和全压)和一段巷道的通风阻力的方法。
8、掌握测量井巷的点压力(静压、速压和全压)和一段巷道的通风阻力的方法。
8、协助开展矿井通风阻力测定和风机性能测定等工作。
9、熟悉入井人员的有关安全规定。
9、熟悉入井人员的有关安全规定。
9、通风构筑物的漏风测定。
10、了解井下各种气体超限的危害及预防知识。
10、了解井下各种气体超限的危害及预防知识。
10、协助进行局部通风机风压的测定。
11、了解有关煤矿瓦斯、煤尘爆炸的知识。
11、了解有关煤矿瓦斯、煤尘爆炸的知识。
二、上岗条件
二、安全规定
二、安全规定
第3条 测风员必须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取得安全技术工种操作资格后,持证上岗。
第3条
矿井每10天至少进行1次全面测风,测风地点、位置、测风周期应由矿技术负责人根据时间情况确定,必须符合有关规定。
第3条
矿井每10天至少进行1次全面测风,测风地点、位置、测风周期应由矿技术负责人根据时间情况确定,必须符合有关规定。
第4条 测风员需要掌握以下知识:
第4条
测风应在专门的测风站进行。在无测风站的地点测风时,要选择巷道断面规整、无片帮空顶、无障碍物、无淋水和前后10米内无拐弯的直线巷道内进行。
第4条
测风应在专门的测风站进行。在无测风站的地点测风时,要选择巷道断面规整、无片帮空顶、无障碍物、无淋水和前后10米内无拐弯的直线巷道内进行。
1、《煤矿安全规程》有关风量、气体浓度、温度以及对测风的规定。
第5条 测风操作时要遵照下列规定:
第5条 测风操作时要遵照下列规定:
2、所用风表和其他仪器的性能、参数。
1、回采工作面的风量一般应在工作面的进、回风巷分别测定,测定周期应由矿技术负责人确定,但不能大于10天。
1、回采工作面的风量一般应在工作面的进、回风巷分别测定,测定周期应由矿技术负责人确定,但不能大于10天。
3、熟悉矿井通风系统,掌握各用风地点所需风量。
2、掘进工作面的测风,根据需要测定掘进工作面风量、掘进巷道风量、局部通风机风量、局部通风机所在巷道风量、风筒漏风量等,具体测定内容、测定周期应由矿技术负责人确定,但测风周期不能大于10天。掘进工作面风量,可以在距工作面20米左右的地方选择巷道断面规整处测定,也可以测定风筒出风口处断面的风量。其差额即为局部通风机风量。
2、掘进工作面的测风,根据需要测定掘进工作面风量、掘进巷道风量、局部通风机风量、局部通风机所在巷道风量、风筒漏风量等,具体测定内容、测定周期应由矿技术负责人确定,但测风周期不能大于10天。掘进工作面风量,可以在距工作面20米左右的地方选择巷道断面规整处测定,也可以测定风筒出风口处断面的风量。其差额即为局部通风机风量。
4、熟悉测风方法、过程、注意事项。
3、各硐室风量,应在硐室的回风侧进行测量。
3、各硐室风量,应在硐室的回风侧进行测量。
5、掌握测定瓦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气体浓度的方法。
4、主要通风机风量的测定:在主要通风机扩散器出口布置测点(轴流式风机用等面积环原理布置测点,离心式风机按网络状布点,)测3-5次,取平均值。
4、主要通风机风量的测定:在主要通风机扩散器出口布置测点(轴流式风机用等面积环原理布置测点,离心式风机按网络状布点,)测3-5次,取平均值。
6、掌握测定局部通风机风量、风压的方法。
第6条
测风时要避开巷道行人、行车频繁的时间,避开附近风门开关频繁的时间,测风时不得有人员、车辆经过。注意避开架空线,避免发生触电事故。
第6条
测风时要避开巷道行人、行车频繁的时间,避开附近风门开关频繁的时间,测风时不得有人员、车辆经过。注意避开架空线,避免发生触电事故。
7、掌握测定井下某一工作区域的气候条件(即温度、湿度、风速等)的方法。
第7条
反风时的测风操作,应按照反风演习计划和本规程“反风演习时的测量”规定进行。
第7条
反风时的测风操作,应按照反风演习计划和本规程“反风演习时的测量”规定进行。
8、掌握测量井巷的点压力(静压、速压和全压)和一段巷道的通风阻力的方法。
三、操作准备
三、操作准备
9、熟悉入井人员的有关安全规定。
第8条
明确任务:明确测风地点、项目,即测量所测地点的巷道断面积、风速、温度、瓦斯和二氧化碳浓度等。
第8条
明确任务:明确测风地点、项目,即测量所测地点的巷道断面积、风速、温度、瓦斯和二氧化碳浓度等。
10、了解井下各种有害气体超限的危害及预防知识。
第9条
准备仪器,入井前要选好所要使用仪表的类型、型号,并检查仪表是否完好、风表校正曲线是否吻合,配备长度0、5米左右的非导电手把。带齐必需的各类检测仪器、记录工具、皮尺、温度计、秒表等。各种仪器要符合以下要求:
第9条
准备仪器,入井前要选好所要使用仪表的类型、型号,并检查仪表是否完好、风表校正曲线是否吻合,配备长度0、5米左右的非导电手把。带齐必需的各类检测仪器、记录工具、皮尺、温度计、秒表等。各种仪器要符合以下要求:
11、了解有关煤矿瓦斯、煤尘爆炸的知识。
1、风表开关、回零装置、指针灵敏可靠,外壳以及各部件、螺钉无松动、异常,校正曲线吻合。
1、风表开关、回零装置、指针灵敏可靠,外壳以及各部件、螺钉无松动、异常,校正曲线吻合。
三、安全规定
2、秒表的开关、指针灵敏可靠,计时准确。
2、秒表的开关、指针灵敏可靠,计时准确。
第5条
矿井每10天至少进行1次全面测风,测风地点、位置、测风周期应由矿技术负责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必须符合有关规定。
3、瓦斯检测仪器要部件完整、电路畅通、气密完好、光谱清晰。
3、瓦斯检测仪器要部件完整、电路畅通、气密完好、光谱清晰。
第6条
测风应在专门的测风站进行。在无测风站的地点测风时,要选择巷道断面规整、无片帮空顶、无障碍物、无淋水和前后10m内无拐弯的直线巷道内进行。
4、皮托管的中心孔和管壁孔无堵塞,压差计的玻璃管无破损、刻度尺清晰,各部件、螺钉、胶皮管齐全,各旋钮灵敏可靠,注入的液体符合规定要求,补偿式微差计的反射镜及针尖完好。
4、皮托管的中心孔和管壁孔无堵塞,压差计的玻璃管无破损、刻度尺清晰,各部件、螺钉、胶皮管齐全,各旋钮灵敏可靠,注入的液体符合规定要求,补偿式微差计的反射镜及针尖完好。
第7条 测风操作时要遵守下列规定:
四、操作顺序
四、操作顺序
1.回采工作面的风量一般应在工作面的进、回风巷分别测定,测定周期应由矿技术负责人确定,但不能大于10天。
第10条 本工种操作应遵照下列顺序进行:
第10条 本工种操作应遵照下列顺序进行:
2.掘进工作面的测风,根据需要测定掘进工作面风量、掘进巷道风量、局部通风机风量、局部通风机所在巷道风量、风筒漏风量等,具体测定内容、测定周期应由矿技术负责人确定,但测风周期不能大于10天。掘进工作面风量测定风筒出口处断面的风量。局部通风机风量的测定,可以采用测定局部通风机两端巷道的风量,其差额即为局部通风机风量。
检查仪器—-下井测风—–测温度—-测气体浓度—–填测风原始记录—-填测风记录牌板—-整理仪器上井—–填测风报表。
检查仪器—-下井测风—–测温度—-测气体浓度—–填测风原始记录—-填测风记录牌板—-整理仪器上井—–填测风报表。
3、各碉室风量,应在碉室的回风侧进行测量。
五、正常操作
五、正常操作
4、主要通风机风量的测定:在主要通风机扩散器出口布置测点(轴流式风机用等面积环原理布置测点,离心式风机按网格状布点),测3–5次,取其平均值。
第11条
根据所测地点的风速,选择合适的风表(微速风表0、3-0、5米/秒;中速风表0、5-10米/秒;高速风表10米/秒以上)。
第11条
根据所测地点的风速,选择合适的风表(微速风表0、3-0、5米/秒;中速风表0、5-10米/秒;高速风表10米/秒以上)。
第8条
测风时要避开巷道行人、行车频繁的时间,避开附近风门开关频繁的时间,测风时不得有人员、车辆经过。注意避开架空线,避免发生触电事故。
第12条 选用风表移动路线:折线法、四线法、迂回八线法、12点法等方法之一。
第12条 选用风表移动路线:折线法、四线法、迂回八线法、12点法等方法之一。
第9条
反风时的测风操作,应按照反风演习计划和本规程“反风演习时的测量”规定进行。
第13条
测风开始前应关闭计数器,将风表指针回零,在风表运转30秒时再开动计数器。在开停风表计数器的同时,开停秒表。
第13条
测风开始前应关闭计数器,将风表指针回零,在风表运转30秒时再开动计数器。在开停风表计数器的同时,开停秒表。
四、操作准备
第14条
测风过程中,风表移动要平稳、匀速,不允许在测量过程中为了保证在1分钟内走完全程而改变风表移动速度。
第14条
测风过程中,风表移动要平稳、匀速,不允许在测量过程中为了保证在1分钟内走完全程而改变风表移动速度。
第10条
明确任务:明确测风地点、项目,即测量所测地点的巷道断面积,风速、风量、温度、瓦斯和二氧化碳浓度等。
第15条
风表在移动时,测风员持表姿势应采用侧身法。测风时风表不能离测风员身体及测风地点顶、帮、底部太近,一般应保持20厘米以上的距离。
第15条
风表在移动时,测风员持表姿势应采用侧身法。测风时风表不能离测风员身体及测风地点顶、帮、底部太近,一般应保持20厘米以上的距离。
第11条
准备仪器:下井前要选好所要使用仪表的类别、型号,并检查仪表是否完好、风表校正曲线是否吻合,配备长度0.5m左右的非导电表把。带齐必需的各类检测仪器、记录工具、皮尺、温度计、秒表等。各种仪器要符合以下要求:
第16条
测风过程中,测风员要能够看到刻度盘。风表要与风流方向垂直(在倾斜井巷更要注意),角度不得大于10度。
第16条
测风过程中,测风员要能够看到刻度盘。风表要与风流方向垂直(在倾斜井巷更要注意),角度不得大于10度。
1、风表开关、回零装置、指针灵敏可靠,外壳以及各部件、螺钉无松动、异常,校正曲线吻合。
第17条
在同一断面处测风不得少于3次,每次的结果误差不应超过5%,如果误差大于5%,需要加测1次,直至满足要求[误差=(最大读数-最小读数)/最小读数]。取3次的平均值。
第17条
在同一断面处测风不得少于3次,每次的结果误差不应超过5%,如果误差大于5%,需要加测1次,直至满足要求[误差=(最大读数-最小读数)/最小读数]。取3次的平均值。
2、秒表的开关、指针灵敏可靠,计时准确。
第18条 根据风表校正曲线的公式计算所测巷道的真风速。
第18条 根据风表校正曲线的公式计算所测巷道的真风速。
3、瓦斯检测仪器要部件完整、电路畅通、气密完好、光谱清晰。
第19条
计算所测巷道的实际风速。采用V=KV真公式。式中K可以用校正系数表(巷道断面和测风员所占的面积影响系数)中查得或采用K=(S-0、4)/S计算(S—测风地点的巷道断面积,平方米)。
第19条
计算所测巷道的实际风速。采用V=KV真公式。式中K可以用校正系数表(巷道断面和测风员所占的面积影响系数)中查得或采用K=(S-0、4)/S计算(S—测风地点的巷道断面积,平方米)。
4、皮托管的中心孔和管壁孔无堵塞,压差计的玻璃管无破损、刻度尺清晰,各部件、螺钉、胶皮管齐全,各旋钮灵敏可靠,注入的液体符合规定要求,补偿式微压计的反射镜及针尖完好。
第20条
当巷道风速低于0、3米/秒时,可以用烟雾法测定。即选一段10米长、巷道断面规整、无拐弯的直线巷道,1人在起点释放烟雾(可以选用三氯化锡、四氯化钛,另1人在终点用秒表记录烟雾到达的时间,然后采用下式算出风速)。
第20条
当巷道风速低于0、3米/秒时,可以用烟雾法测定。即选一段10米长、巷道断面规整、无拐弯的直线巷道,1人在起点释放烟雾(可以选用三氯化锡、四氯化钛,另1人在终点用秒表记录烟雾到达的时间,然后采用下式算出风速)。
五、操作顺序
V=KL/t
V=KL/t
第12条
本工种操作应遵照下列顺序进行:检查仪器→下井测风→测温度→测气体浓度→填测风手册→填测风记录牌板→整理仪器→上井填测风报表。
式中K—系数,0、8-0、9;
式中K—系数,0、8-0、9;
测压、测空气相对湿度及测空气密度以及反风时的操作,应参照上述操作顺序,并执行相应的操作规程。
L—-起点到终点的巷道长度,米;
L—-起点到终点的巷道长度,米;
六、正常操作
t—-间隔时间,秒。
t—-间隔时间,秒。
第13条
根据所测地点的风速,选择合适的风表(微速风表0.3—0.5m/s;中速风表0.5—10m/s;高速风表10m/s以上)。
第21条 采用下式计算所测巷道的实际风量。
第21条 采用下式计算所测巷道的实际风量。
第14条 选用风表移动路线:可以采用折线法
(六线法)、四线法、迂回八线法、12点法、标准线路法等方法之一。
式中S—测风地点的巷道断面积,平方米;
式中S—测风地点的巷道断面积,平方米;
第15条
测风开始前应关闭计数器,将风表指针回零,在风表运转30s时再开动计数器。在开停风表计数器的同昧
开停秒表。
V—计算的巷道风速,米/秒。
V—计算的巷道风速,米/秒。
第16条
测风过程中,风表移动要平稳、匀速,不允许在测量过程中为了保证在1min内走完全程而改变风表移动速度。
第22条
温度的测量,应采用最小分别度为0、5℃并经过校正的温度计进行测量。测量时温度计要离开人体或其他发热体0、5米以上。待测量一段时间,温度计读数稳定后,记下温度计读数。采、掘面测量温度的地点为:距掘进工作面壁2米处,采煤工作面在回风巷距采煤壁15米处。机电硐室测量温度的地点在回风口处。
第22条
温度的测量,应采用最小分别度为0、5℃并经过校正的温度计进行测量。测量时温度计要离开人体或其他发热体0、5米以上。待测量一段时间,温度计读数稳定后,记下温度计读数。采、掘面测量温度的地点为:距掘进工作面壁2米处,采煤工作面在回风巷距采煤壁15米处。机电硐室测量温度的地点在回风口处。
第17条
风表在移动时,测风员持表姿势应采用侧身法。测风时风表不能离测风员身体及测风地点顶、帮、底部太近,一般应保持20cm以上的距离。
第23条
瓦斯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浓度的测量,可以参照瓦斯检查员、测量时间,记入测风原始记录。
第23条
瓦斯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浓度的测量,可以参照瓦斯检查员、测量时间,记入测风原始记录。
第18条 测风过程中,测风员要能够看到刻度盘。风表要与风流方向垂直
(在倾斜井巷中更要注意),角度不得大于10°。
第24条
将所测实际风速、计算风量、温度、瓦斯和二氧化碳浓度、测量时间,记入测风记录。
第24条
将所测实际风速、计算风量、温度、瓦斯和二氧化碳浓度、测量时间,记入测风记录。
第19条
在同一断面处测风不得少于3次,每次的结果误差不应超过5,如果误差大于5,需要加测1次,直至满足要求[误差=(最大读数-最小读数)/最小读数]。取3次的平均值。
第25条
将所测实际风速、计算风量、温度、瓦斯和二氧化碳浓度、测量时间填入测风地点的记录牌上。
第25条
将所测实际风速、计算风量、温度、瓦斯和二氧化碳浓度、测量时间填入测风地点的记录牌上。
第20条 根据风表校正曲线的公式计算所测巷道的真风速。
第26条 上井后要及时填写测风报表,做到“牌板”、“记录”、“报表”三对口。
第26条 上井后要及时填写测风报表,做到“牌板”、“记录”、“报表”三对口。
第21条
计算所测巷道的实际风速。采用V=KV真公式。式中K可以从校正系数表(巷道断面和测风员所占的面积影响系数)中查得或采用K=(S-0.4)/S计算(S为测风地点的巷道断面积,m2)。
第27条
风表要存放在风表盒内保存、携带,避免碰撞,不能用嘴吹动或用手拨动风表叶片,不要交给非测风人员管理。
第27条
风表要存放在风表盒内保存、携带,避免碰撞,不能用嘴吹动或用手拨动风表叶片,不要交给非测风人员管理。
第22条
当巷道风速低于0.3m/s时,可以用烟雾法测定。即选一段10m长、巷道断面规整、无拐弯的直线巷道,1人在起点释放烟雾、(可以选用四氯化锡、四氯化钛),另1人在终点用秒表记录烟雾到达的时间,然后采用下式算出风速。
第28条
风表使用完毕后,如果叶片、轴上有水珠,应用脱脂棉轻轻擦去,或用吸水纸吸去水分后放入风表盒内保存。
第28条
风表使用完毕后,如果叶片、轴上有水珠,应用脱脂棉轻轻擦去,或用吸水纸吸去水分后放入风表盒内保存。
V二KL/t
第29条
风表的螺栓、螺帽不得随意拧紧或拧松,需要维修时,要交专门的维修人员。
第29条
风表的螺栓、螺帽不得随意拧紧或拧松,需要维修时,要交专门的维修人员。
式中 K—系数,0.8—0.9;
第30条
测风员发现风速、气体浓度、温度不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时,要立即采取措施,查明原因,通知所涉及作业场所的作业人员,采取撤离等措施,并立即向矿井通防部门和调度室汇报。
第30条
测风员发现风速、气体浓度、温度不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时,要立即采取措施,查明原因,通知所涉及作业场所的作业人员,采取撤离等措施,并立即向矿井通防部门和调度室汇报。
L—起点到终点的巷道长度,m;
第31条 携带测压仪表、工具、材料,并检查其可靠性,应做到:
第31条 携带测压仪表、工具、材料,并检查其可靠性,应做到:
z—间隔时间,s。
1、空盒气压计无破损,刻度及温度校正表齐全,量程合乎要求。
1、空盒气压计无破损,刻度及温度校正表齐全,量程合乎要求。
第23条 采用下式计算所测巷道的实际风量。
2、压差计或补偿微差计不漏气,装有酒精。
2、压差计或补偿微差计不漏气,装有酒精。
式中 S—测风地点的巷道断面积,m2;
3、精密气压计要充足电,显示数据稳定。
3、精密气压计要充足电,显示数据稳定。
V—计算的巷道风速,m/s。
4、皮托管不堵塞,胶皮管气密性良好。
4、皮托管不堵塞,胶皮管气密性良好。
第24条
温度的测量,应采用最小分度为0.5℃并经过校正的温度计进行测量。测量时,温度计要离开人体或其他发热体0.5m以上。待测量一段时间,温度计读数稳定以后,记下温度计读数。采、掘面测量温度的地点为:距掘进工作面迎头2m处,采煤工作面在回风巷距采煤壁15m处,机电硐室测量温度的地点在回风口处。温度的测定的时间应选择8—16h之间。
第32条
测量绝对压力时使用空盒气压计、精密气压计;测量相对压力或压差时使用U形水柱计、单管倾斜气压计、补偿微压计;测量静压差时也可以使用精密气压计。
第32条
测量绝对压力时使用空盒气压计、精密气压计;测量相对压力或压差时使用U形水柱计、单管倾斜气压计、补偿微压计;测量静压差时也可以使用精密气压计。
第25条
瓦斯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浓度的测量,可以参照瓦斯检查员、火区检查员的操作规程执行。
第33条
U形压差计或U形倾斜压差计在测压前应注入蒸馏水或酒精,U形管两侧的液面应处于同一水平。
第33条
U形压差计或U形倾斜压差计在测压前应注入蒸馏水或酒精,U形管两侧的液面应处于同一水平。
第26条
将所测实际风速;计算风量、温度、瓦斯和二氧化碳浓度、测量时间,记入测风手册。
第34条
操作单管倾斜压差计时,应配备皮托管和胶皮管,皮托管的管嘴应正对风流方向。
第34条
操作单管倾斜压差计时,应配备皮托管和胶皮管,皮托管的管嘴应正对风流方向。
第27条
将所测实际风速、计算风量、温度、瓦斯和二氧化碳浓度、测量时间填入测风地点的记录牌板上。
第35条
测定时先将仪器调平,把三通旋扭转到测压位置,用短胶皮管排出寄存于仪器中的气泡,调整仪器液面至零位,确定仪器的校正系数K值,然后把上风侧测点皮托管“-”号端连接到测压仪的“-”号端,稳定后,读出读数。
第35条
测定时先将仪器调平,把三通旋扭转到测压位置,用短胶皮管排出寄存于仪器中的气泡,调整仪器液面至零位,确定仪器的校正系数K值,然后把上风侧测点皮托管“-”号端连接到测压仪的“-”号端,稳定后,读出读数。
第28条 上井后要及时填写测风报表,做到“牌扳”、“手册”、“报表”三对口。
第36条 将读数计入记录本,用读数乘以K值,即为两测点间的压差。
第36条 将读数计入记录本,用读数乘以K值,即为两测点间的压差。
第29条
风表要放入风表盒内保存、携带,避免碰撞,不能用嘴吹动或用手拨动风表叶片,不要交给非测风人员管理。
第37条 使用单管倾斜压差计时应注意:
第37条 使用单管倾斜压差计时应注意:
第30条
风表使用完毕以后,如果叶片、轴上有水珠,应用脱脂棉轻轻擦去,或用吸水纸吸去水分后放入风表盒内保存。
1、测定时,应防止水、杂物堵塞胶皮管,防止车辆、行人、设备等挤压胶皮管。
1、测定时,应防止水、杂物堵塞胶皮管,防止车辆、行人、设备等挤压胶皮管。
第31条
风表的螺栓、螺帽不得随意拧紧或拉松,需要维修时,要交专门的维修人员。
2、仪器和胶皮管的接点要严密,防止漏气影响精度。
2、仪器和胶皮管的接点要严密,防止漏气影响精度。
第32条 测风员发现风速、气体浓度、温度不符合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时,要立即采取措施,查明原因,通知所涉及作业场所的作业人员,采取撤离等措施,并立即向矿井通防部门和调度室汇报。
3、携带压差计行走时要小心,防止损坏和溢出酒精。
3、携带压差计行走时要小心,防止损坏和溢出酒精。
第33条 携带测压仪表、工具、材料,并检查其可靠性,应该做到:
第38条 使用精密气压计时,应按以下程序进行:
第38条 使用精密气压计时,应按以下程序进行:
1、空盒气压计无破损,刻度及温度校正表齐全,量程合乎要求。
1、操作前的准备:将电源开关拨到“电源通”的位置,接通电源;将压差计分档至于“0”位置,选择开关拨到“电池”位置,此时显示的值为电池的电压,如果改值小于规定值时,应及时更换电池或充电;电池电压正常后,将选择开关拨到“气压差”位置,仪器通电15分钟后,可开始工作。
1、操作前的准备:将电源开关拨到“电源通”的位置,接通电源;将压差计分档至于“0”位置,选择开关拨到“电池”位置,此时显示的值为电池的电压,如果改值小于规定值时,应及时更换电池或充电;电池电压正常后,将选择开关拨到“气压差”位置,仪器通电15分钟后,可开始工作。
2、压差计或补偿微压计不漏气,装有洒精。
2、测量绝对压力时,应将压差计分档置于“0”的位置,选择开关拨到“气压”位置,此时仪器显示的数字与仪器本身标注基数的代数和即为该测点的绝对压力(数字前有“-”号时为负值)。
2、测量绝对压力时,应将压差计分档置于“0”的位置,选择开关拨到“气压”位置,此时仪器显示的数字与仪器本身标注基数的代数和即为该测点的绝对压力(数字前有“-”号时为负值)。
3、精密气压计要充足电,显示数据稳定。
3、测量静压时,应将压差计分档置于“0”的位置,选择开关拨到“气压差”位置,转动气压调节旋钮,使数字显示零值,再将仪器移到下1个测点,仪器显示值为2点之间的相对静压差。需根据压差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分档。
3、测量静压时,应将压差计分档置于“0”的位置,选择开关拨到“气压差”位置,转动气压调节旋钮,使数字显示零值,再将仪器移到下1个测点,仪器显示值为2点之间的相对静压差。需根据压差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分档。
4、皮托管不堵塞,胶皮管气密性良好。
第39条 使用精密气压计时要注意:
第39条 使用精密气压计时要注意:
第34条
测量绝对压力时使用空盒气压计、精密气压计;测量相对压力或压差时使用U形水柱计、单管倾斜气压计、补偿微压计;测量静压差时也可以使用精密气压计
(使用精密气压计时要同时测定测点的标高和空气密度)。
1、接通电源后至少15分钟仪器才能工作。
1、接通电源后至少15分钟仪器才能工作。
第35条
用空盒气压计测压时,应将仪器盒面平行于风流方向放置,等待10—20min,一边注意指针的位置,一边用手轻击气压计的玻璃,至指针稳定后,读出测点的大气压力。
2、由于大气变化使气压差值来回跳动时,读数应取平均值。
2、由于大气变化使气压差值来回跳动时,读数应取平均值。
第36条
U形压差计或U形倾斜压差计在测压前应注入蒸馏水或洒精,U形管两侧的液面应处于同一水平。
3、测定流速较大的气流静压时,静压管应尽可能与气流方向平行。
3、测定流速较大的气流静压时,静压管应尽可能与气流方向平行。
第37条
操作单管倾斜压差计时,应配备皮托管和胶皮管,皮托管的管嘴应正对风流方向。
4、仪器使用完毕后,应将电源开关关闭,切断电源。
4、仪器使用完毕后,应将电源开关关闭,切断电源。
第38条
测定时先将仪器调平,把三通旋扭转到测压位置,用短胶管排出寄存于仪器中的气泡,调整仪器液面至零位,确定仪器的校正系数K值,然后把上风侧测点皮托管“-”号端连接到测压仪的“-”号端,稳定后,读出读数,
5、若仪器发生故障,应送修理部门检修,不要随意更换元件。
5、若仪器发生故障,应送修理部门检修,不要随意更换元件。
第39条 将读数计入记录本,用读数乘以K值,即为两测点间的压差。
其他参数的测定
其他参数的测定
第40条 使用单管倾斜压差计时应注意:
第40条 空气相对湿度:空气相对湿度的测定可以采用手摇湿度计或风扇湿度计。
第40条 空气相对湿度:空气相对湿度的测定可以采用手摇湿度计或风扇湿度计。
1、测定时,应防止水、杂物堵塞胶皮管,防止车辆、行人、设备等挤压胶皮管。
第41条
湿度计的两支温度计应完好、准确,盒中的钥匙、纱布、滴水管、查对相对湿度的牌板要齐全。
第41条
湿度计的两支温度计应完好、准确,盒中的钥匙、纱布、滴水管、查对相对湿度的牌板要齐全。
2、仪器和胶皮管的接点要严密,防止漏气影响精度。
第42条
手摇湿度计的使用:用净水湿润的纱布(湿润程度以不滴水为宜)包裹在任一支温度计的水银球外面,手握摇把,使其120转/分钟的转数均速旋转1-2分钟,待数值稳定后,读出两支温度计的读数,根据干、湿温度计的读数从相对湿度表查得相对湿度。
第42条
手摇湿度计的使用:用净水湿润的纱布(湿润程度以不滴水为宜)包裹在任一支温度计的水银球外面,手握摇把,使其120转/分钟的转数均速旋转1-2分钟,待数值稳定后,读出两支温度计的读数,根据干、湿温度计的读数从相对湿度表查得相对湿度。
3、携带压差计行走时要小心,防止损坏和溢出洒精。
第43条 湿度计使用时应注意:
第43条 湿度计使用时应注意:
第41条 使用精密气压计(又称为数字式气压计)时,应按以下程序进行:
1、人员不能对着仪器呼吸。
1、人员不能对着仪器呼吸。
1、操作前的准备:将电源开关拨到“电源通”的位置,接通电源;将压差计分挡置于“0”位置,选择开关拨到“电池”位置,此时显示的值为电池的电压,如果该值小于规定值时,应及时更换电池或充电;电池电压正常后,将选择开关拨到“气压差”位置,仪器通电15min后,可开始工作。
2、必须在温度计的读数变化稳定后再读数。
2、必须在温度计的读数变化稳定后再读数。
2、测量绝对压力时,应将压差计分挡置于“0”的位置,选择开关拨到“气压”位置,此时仪器显示的数字与仪器本身标注基数的代数和即为该测点的绝对压力(数字前有“-”号时为负值)。
3、旋转风扇湿度计的发条时,不要过紧、过猛,以防止上断发条。
、旋转风扇湿度计的发条时,不要过紧、过猛,以防止上断发条。
3、测量静压时,应将压差计分挡置于“0”的位置,选择开关拨到“气压差”位置,转动气压调节旋钮,使数字显示零值,再将仪器移到下1个测点,仪器显示值为2点之间的相对静压差。需根据压差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分挡。
空气密度的测算方法
空气密度的测算方法
第42条 使用精密气压计时要注意:
第44条
用空盒气压计测定空气的大气压力,用湿度计测定空气的干湿度和相对湿度,根据下列公式计算空气密度。
第44条
用空盒气压计测定空气的大气压力,用湿度计测定空气的干湿度和相对湿度,根据下列公式计算空气密度。
1、接通电源后至少15min仪器才能工作。
ρ=(0、003458-0、003473)p/T
ρ=(0、003458-0、003473)p/T
2、由于气压变化使气压差值来回跳动时,读数应取平均值。
式中 ρ—-空气密度,千克/立方米;
式中 ρ—-空气密度,千克/立方米;
3、测定流速较大的气流静压时,静压管应尽可能与气流方向平行。
P—-大气压力,帕;
P—-大气压力,帕;
4、仪器使用完毕后,应将电源开关关闭;切断电源。
T—-空气绝对湿度;
T—-空气绝对湿度;
5、若仪器发生故樟,应送修理部门检修,不应随意更换元件。
T=273+t( t—干温度计读数,℃)
T=273+t( t—干温度计读数,℃)
其他参数的测定
反风演习时的测量
反风演习时的测量
第43条 空气相对湿度:空气相对湿度的测定可以采用手摇湿度计或风扇湿度计。
第45条 明确人员分工,每个测点安排相应的测风员和瓦斯检查员。
第45条 明确人员分工,每个测点安排相应的测风员和瓦斯检查员。
第44条
湿度计的两支温度计应完好、准确,盒中的钥匙、纱布、滴水管、查对相对湿度的牌板要齐全。
第46条
将测定各测点和主要通风机正常运转、停止运转、反转、再停止运转、恢复正常运转的时间计划进行详细记录并携带下井。
第46条
将测定各测点和主要通风机正常运转、停止运转、反转、再停止运转、恢复正常运转的时间计划进行详细记录并携带下井。
第45条 手摇湿度计的使用:用净水湿润的纱布
(湿润程度以不滴水为宜)包裹在任一支温度计的水银球外面,手握摇把,使其120r/min的转数匀速旋转1—2min,待数值稳定后,读出两支温度计的读数,根据干、湿两支温度计的读数从相对湿度查对表上查得相对湿度。
第47条 准备好各种仪器、仪表。
第47条 准备好各种仪器、仪表。
第46条
使用风扇湿度计时,用发条开动风扇,形成风速为2m/s的气流,待湿温度计的数值稳定后,读出两支温度计的读数,根据干、湿两支温度计的读数从相对湿度查对表上查得相对湿度。
第48条 进行测定
第48条 进行测定
第47条 湿度计使用时应注意:
1、主要通风机正常运转时的测定,要在主要通风机停止运转前20分钟测定,测定风量和瓦斯、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浓度,做好记录。
1、主要通风机正常运转时的测定,要在主要通风机停止运转前20分钟测定,测定风量和瓦斯、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浓度,做好记录。
1、人员不能对着仪器呼吸。
2、记录主要通风机停止运转的时间和主要通风机反转的时间。
2、记录主要
2、必须在温度计的读数变化稳定后再读数。
3、主要通风机反转时,应每隔10分钟测定1次风量和瓦斯、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浓度,做好记录。
通风机停止运转的时间和主要通风机反转的时间。
3、旋转风扇湿度计的发条时,不要过紧、过猛,以防止上断发条。
4、记录主要通风机停止运转时间和主要通风机恢复正常运转时间。
3、主要通风机反转时,应每隔10分钟测定1次风量和瓦斯、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浓度,做好记录。
空气密度的测算办法
5、主通风机恢复正常运转后,第10分钟、30分钟进行2次测定,测定风量和瓦斯、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浓度,做好记录。
4、记录主要通风机停止运转时间和主要通风机恢复正常运转时间。
第48条
用空盒气压计测定空气的大气压力,用湿度计测定空气的干温度和相对湿度,根据下列公式计算空气密度。
第49条 测定过程中,要及时向通防部门和调度室汇报测量结果。
5、主通风机恢复正常运转后,第10分钟、30分钟进行2次测定,测定风量和瓦斯、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浓度,做好记录。
ρ=(0.003458—0.003473)p/T
第50条 收好各类仪器、仪表。
第49条 测定过程中,要及时向通防部门和调度室汇报测量结果。
式中 ρ—空气密度,kg/m3;
第51条 汇总各测点的测量数据,填写反风测风报表。
第50条 收好各类仪器、仪表。
p—大气压力,Pa;
第52条 协助完成反风演习报告。
第51条 汇总各测点的测量数据,填写反风测风报表。
T—空气绝对温度,T=273+t(t为干温度计读数,℃)。
局部通风机工作风量的测定
第52条 协助完成反风演习报告。
反风演习时的础贵
第53条 可以采用下列3种方法之一:
局部通风机工作风量的测定
第49条 明确人员分工,每个测点安排相应的测风员和瓦斯检查员。
1、用风表测定时,先在风机吸风口前10米巷道内测得风速,计算出该处风量,再在局部通风机后5米的巷道内测得风速,计算出该处风量,两处风量之差就是局部通风机的工作风量。
第53条 可以采用下列3种方法之一:
第50条
将测定各测点和主要通风机正常运转、停止运转、反转、再停止运转、恢复正常运转的时间计划进行详细记录并携带下井。
2、用皮托管压差计测定时,在局部通风机吸风口外加一节风筒,在距离吸风口4-6D(D—风筒直径)处选定测点,再在局部通风机后部6-14D处选定一个测点。为了求得平均风速,用等面积环的原理在测量断面内布置6-10个测点。
1、用风表测定时,先在风机吸风口前10米巷道内测得风速,计算出该处风量,再在局部通风机后5米的巷道内测得风速,计算出该处风量,两处风量之差就是局部通风机的工作风量。
第51条 准备好各种仪器、仪表(参考测风时的规定)。
3、在局部通风机的进、出风口直接用高速风表测定时,应当手持风表紧靠防护网,按照绕线法在吸风口全断面内均匀地移动1分钟而测得,测风人员须站在一侧,不可正对进、出风口。
2、用皮托管压差计测定时,在局部通风机吸风口外加一节风筒,在距离吸风口4-6D(D—风筒直径)处选定测点,再在局部通风机后部6-14D处选定一个测点。为了求得平均风速,用等面积环的原理在测量断面内布置6-10个测点。
第52条 进行测定:
测算风筒的漏风率
3、在局部通风机的进、出风口直接用高速风表测定时,应当手持风表紧靠防护网,按照绕线法在吸风口全断面内均匀地移动1分钟而测得,测风人员须站在一侧,不可正对进、出风口。
1、主要通风机正常运转时的测定,要在主要通风机停止运转前2Omin测定,测定风量和瓦斯、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浓度,做好记录(含时间记录)。
第54条 风筒的漏风率可以用两个指标进行衡量:
测算风筒的漏风率
2、记录主要通风机停止运转的时间和主要通风机反转的时间。
1、漏风率:即风筒漏失的风量占局部通风机工作面风量的百分数,可以采用下式进行计算:
第54条 风筒的漏风率可以用两个指标进行衡量:
3、主要通风机反转时,应每隔1Omin测定1次风量和瓦斯、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浓度,做好记录(含时间记录)。
P漏=(Qs-Q)/Qs×100%
1、漏风率:即风筒漏失的风量占局部通风机工作面风量的百分数,可以采用下式进行计算:
4、记录主要通风机停止运转的时间和主要通风机恢复正常运转的时间。
式中 P漏—-风筒的漏风率,%
P漏=(Qs-Q)/Qs×100%
5、主通风机恢复正常运转后,第1Omin、3Omin进行2次测定,测定风量和瓦斯;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浓度,做好记录(含时间记录)。
Qs—-局部通风机工作风量,立方米/分钟;
式中 P漏—-风筒的漏风率,%
第53条 测定过程中,要及时向通防部门和调度室汇报测量结果。
Q—-风筒出口风量,立方米/分钟;
Qs—-局部通风机工作风量,立方米/分钟;
第54条 收好各类仪器、仪表。
2、百米漏风率:即平均每百米风筒的漏风量占局部通风机工作风量的百分数。可以采用下列计算:
Q—-风筒出口风量,立方米/分钟;
第55条 汇总各测点的测量数据,填写反风测风报表。
P=[(Qf-Q)/QfL]×100×100%
2、百米漏风率:即平均每百米风筒的漏风量占局部通风机工作风量的百分数。可以采用下列计算:
第56条 协助完成反风演习报告。
式中 P—-风筒的百米漏风率,%;
P=[(Qf-Q)/QfL]×100×100%
局部通风机工作风量的测定
Qf—-局部通风机工作风量,立方米/分钟;
式中 P—-风筒的百米漏风率,%;
第57条 可以采用下列3种方法之一:
Q—-掘进工作面风量,立方米/分钟;
Qf—-局部通风机工作风量,立方米/分钟;
1、用风表测定时;先在风机吸风口前10m巷道内测得风速,计算出该处风量,再在局部通风机后5m处的巷道内测得风速,计算出该处风量,两处风量之差就是局部通风机的工作风量。
L—-风筒长度,米。
Q—-掘进工作面风量,立方米/分钟;
2、用皮托管压差计测定时,在局部通风机吸风口外加一节风筒
,在距离吸风口4—6D(D为风筒直径)处选定测点,再在局部通风机后部6—14D处选定一个测点。为了求得平均风速,用等面积环的原理在测量断面内布置6—10个测点,用压差计测出测点的风速压后,可以采用下式进行计算:
计算矿井通风参数
L—-风筒长度,米。
式中 υ均—断面平均风速,m/s;
第55条 矿井有效风量按下式计算:
计算矿井通风参数
p—测点的空气密度,kg/m3;
Q有效=∑Q采+∑Q掘+∑Q硐+∑Q其它
第55条 矿井有效风量按下式计算:
hυi—各测点测得的速风压,Pa;
式中:Q有效—矿井有效风量,m3/min;
Q有效=∑Q采+∑Q掘+∑Q硐+∑Q其它
n—同一断面内布置的测点数。
Q采—各采煤工作面实测风量之和,m3/min;
式中:Q有效—矿井有效风量,m3/min;
根据算出的平均风速,可以求得测点的风量。
Q掘—全风压供给各掘进工作面的风量之和,m3/min;
Q采—各采煤工作面实测风量之和,m3/min;
3、在局部通风机的进、出风口直接用高速风表测定时,应当手持风表紧靠防护网,按照绕线法在吸风口全断面内均匀地移动lmin而测得,测风人员须站在一侧,不可正对进、出风口。
Q硐—各独立通风硐室实测风量之和,m3/min;
Q掘—全风压供给各掘进工作面的风量之和,m3/min;
测算风筒的漏风率
Q其它—其他用风地点需要风量之和,m3/min;
Q硐—各独立通风硐室实测风量之和,m3/min;
第58条 风筒的漏风率可以用两个指标进行衡量:
第56条 矿井有效风量率计算:
Q其它—其他用风地点需要风量之和,m3/min;
1、漏风率:即风筒漏失的风量占局部通风机工作风量的百分数,可以采用下式进行计算:
C=Q有效/Q总进×100%
第56条 矿井有效风量率计算:
P漏=(QS-Q)/QS
式中:C—矿井有效风量率,%;
C=Q有效/Q总进×100%
式中 P漏—风筒的漏风率,%;
Q有效—矿井有效风量,m3/s;
式中:C—矿井有效风量率,%;
Qs—局部通风机工作风量,m3/min;
Q总进—矿井总进风量,m3/s
Q有效—矿井有效风量,m3/s;
Q —风筒出口风量,m3/min。
第57条 矿井外部漏风量的计算:
Q总进—矿井总进风量,m3/s
2、百米漏风率:即平均每百米风筒的漏风量占局部通风机工作风量的百分数。可以采用下式计算:
△Q外漏=∑Q主通一∑Q总回
第57条 矿井外部漏风量的计算:
P=[(Qs-Q)/QS L]Xl00X100%
式中:△Q外漏—矿井外部漏风,m3/s;
△Q外漏=∑Q主通一∑Q总回
式中 P—风筒的百米漏风率,%;
∑Q主通—各台主要通风机工作风量之和,m3/s:
式中:△Q外漏—矿井外部漏风,m3/s;
QS—局部通风机工作风量,m3/min;
∑Q总回—各回风井的风量之和,m3/s。
∑Q主通—各台主要通风机工作风量之和,m3/s:
Q—掘进工作面风量,m3/min;
第58条 矿井外部漏风率计算:
∑Q总回—各回风井的风量之和,m3/s。
L—风筒长度,m。
L=∑Q外漏/∑Q主通×100%
第58条 矿井外部漏风率计算:
计算矿井通风参数
式中:L—矿井外部漏风率,%;
L=∑Q外漏/∑Q主通×100%
第59条 矿井有效风量的计算,可以采用下列公式:
∑Q外漏—矿井外部漏风量之和,m3/s;
式中:L—矿井外部漏风率,%;
Q有效=∑Q采i+∑Q掘i+∑Q硐i+∑Q其他i
∑Q主通—各台主要通风机工作风量总和,m3/s。
∑Q外漏—矿井外部漏风量之和,m3/s;
式中
Q采i—第i个采煤工作面进风流实测风量换算成标准状态的风量,m3/s,(可以用测量风量X测量点空气密度/1.2);
第59条 矿井等积孔的计算:
∑Q主通—各台主要通风机工作风量总和,m3/s。
Q掘i—第i个掘进工作面实测风量换算成标准状态的风量,m3/s;
A=1、189×Q/√h
第59条 矿井等积孔的计算:
Q硐i—第i个硐室进风流实测风量换算成标准状态的风量,m3/s;
式中Q—-实测矿井风量,立方米/秒;
A=1、189×Q/√h
Q其他i—第i个其他用风地点进风流实测风量换算成标准状态的风量,m3/s。
h—-矿井的通风阻力,帕。
式中Q—-实测矿井风量,立方米/秒;
第60条 矿井有效风量率的计算,可以采用下列公式:
七、收尾工作
h—-矿井的通风阻力,帕。
C=(Q有效/∑Q通i)×lO0%
第60条 填写各类班报、台帐,做好上报工作。
七、收尾工作
式中 Q通i—第i台主要通风机实测风量换算成标准状态的风量,m3/s。 第61条
矿井外部漏风量的计算,可以采用下列公式:
第61条 交接班时交代清楚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未完成的工作。
第60条 填写各类班报、台帐,做好上报工作。
Q外漏=∑Q通i-∑Q井i
第61条 交接班时交代清楚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未完成的工作。
式中 Q井i—第i号风井实测风量换算成标准状态的风量,m3/s。
第62条 矿井外部漏风率的计算,可以采用下列公式:
L=Q外漏/∑Q通i×lO0%
第63条 矿井等积孔的计算,可以采用下列公式:
式中 Q—实测矿井风量,m3/s;
h—矿井的通风阻力,Pa。
或 A=0.38Q/h
式中 h—矿井的通风阻力,mmH2O。
七、收尾工作
第64条 填写各类报表、台账,做好上报工作。